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网>名师风采>详细内容

“第29个教师节”专题报道:荣誉眷顾努力的人——记我院2012年广西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环境与食品工程系副教授于巧玲

来源: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网 作者:崔智慧 编审: 发布时间:2013-09-10 浏览次数: 【字体:


     新闻网通讯(记者石玉丹)  先来听一段对话:
     ——“哇,你有那个环评证多好啊,我听说每年都可以靠它赚个5、6万块钱呢!”
     ——“呵呵,是有钱的,不过现在没时间做。”
     ——“光此项你要损失多少钱啊每年?”
     ——“哎呀,每次一算都心痛,干脆就不想了。”
     ——“你考得的这么多证都是有商业价值的呀,你还那么年轻,就有更多成就,真让人羡慕!”
     ——“哎,人有笑的时候,就有哭的时候,都差不多的。”……这是一段朋友与她的对话。没有人知道,为了搞科研,她放弃了多少可以赚钱的好机会。她是谁?她就是我院环境与食品工程系副教授于巧玲。

                      拥有国家注册环评师证的副教授


     70后的于巧玲是我院 “双师”型教师,2005年获桂林理工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2008年获副教授职称;2011年她考入四川大学攻读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拥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证(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国家清洁生产审计师资格、化学检验工(三级)证书。但她并不止步于取得多个具有商业价值证件的成绩,仍积极充电学习,一方面攻读博士学位,一方面也关注环评动态,掌握学术前沿及核心技术。经过数年积累,其教学和科研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成功入选广西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成为我院高层次人才和专业领军人物的重点培养对象。
     对分析化学的浓厚兴趣,使科研成了她不懈的追求,这不仅因为搞科研可以提升业务水平,它还是职业生涯和社会责任的需要,于巧玲认为,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提升学院的专业实力和专业知名度,国家也需要学术创新来提升科技实力。而她,对于有兴趣的事情会更加执着和努力。
     由于实验的需要,2012年7月份,她吃不好睡不好,通宵实验的场景不断地在她的生活里重复,几乎成为一种常态,那时她作为第一主研,正在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多孔芯片技术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科研过程反反复复,化学实验枯燥乏味,还夹带着职业风险。“刚开始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干些什么,总是要等到最后的数据和结果出来以后才有种“云开日出”的感觉,如释重负。”——即使枯燥无味的实验很累很苦,为了要在喜欢的分析化学上做出一些成绩,再苦再累她也要坚持下去。


                      “海归”搞科研成绩令人侧目


     1996-1998年间于巧玲在英国Middlesex University本科学习2年,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回国后一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从事分析化学、环境评价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不俗的成绩。
     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14篇论文,其中SCI 检索5篇,核心期刊4篇,获得专利1项。值得一提的是,SCI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有2篇,其中发表在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上的论文可以称为其代表作,Analytical Chemistry只刊登分析化学界最前沿的论文,是全球范围内最优秀的分析化学刊物,影响因子5.695,而在国内最优秀的分析化学期刊《分析化学》的影响因子只有0.769;论文与其它论文的相似度仅为0.6%,这些充分说明了研究的创新性、前沿性以及在分析化学的地位。
     近年来,她主持或参与15项科研项目,包含3项国家级项目。2012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多孔芯片技术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第一主研),主要负责建立免疫多孔芯片,实现微生物、蛋白质的快速检测,为疾病诊断、食品检验、卫生检疫提供准确数据。其它国家级项目有《李氏禾对铬超富集机制及其分析化学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和《创新型多功能激光光谱分析仪器的研发与应用》,后者为科技部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所耗科研经费达4112万元。省部级项目也很多,主持4项、参与10余项。2012年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主持食品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主持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广西教育厅项目《沉水植物衰亡过程中邻苯二甲酸酯的环境行为》和广西重点实验室项目《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水电化学深度处理研究》。
     同时作为一名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她主持的环评项目有30余项,全部通过环保局审批,展示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愿为食品安全付百分百努力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搞得人心惶惶。它不但影响或加剧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恐慌,在其它看似不相关的重要领域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导致30多个国家和地区禁止进口或召回中国产奶制品,而且还蔓延到雪糕、巧克力、砂糖、奶茶、饼干和蛋糕等下游相关行业。
     而群众只有一个朴实的梦想:希望能吃到安全的食品。因此在于巧玲看来,她从事的分析化学科研活动就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活动,她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食品的检测技术是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关键技术环节。经过近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基本形成了食品检验体系框架,但其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仍不能满足食品行业生产的需要,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检测。目前常采用培养法检测食品中微生物,实验操作烦琐,所需时间长,不利于食品企业及时调整生产,保证食品质量。建立食品快速、准确、经济、可靠的检测方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于巧玲告诉记者,在她读博期间,如果没有学院在学费资助、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她的大力支持、没有环食系领导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使她没有工作上的负担,她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科研,对此,她表示深深地谢意。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她的科研项目里已建立了蛋白质和微生物的免疫检测方法,检验时间已经成功地从24小时缩短到5个小时。于巧玲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把食品安全性的检测水平提高再提高、食品检测结果出来的时间缩短再缩短。她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科研活动的进一步深入,食品的快速检测将实现人们的预期,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疾病预防及保健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为于巧玲(左)带着她的学生在做试验(受访者供图)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