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网>详细内容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0学年教学工作报告

来源:网络 作者:不详 编审: 发布时间:2010-10-21 浏览次数: 【字体: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0学年教学工作报告

扎实推进“后示范”建设,巩固与发展教学改革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9-2010学年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攻坚年,学院以“深入开展质量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推进‘示范院校’建设进程”为工作主线,在院党委、行政领导的带领下,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紧紧围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心任务,统一思想,开拓进取,全面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进和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

2010年6月,我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成为全国百所国家级高职示范校之一,成为引领广西、辐射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高职院校。

一、2009-2010学年教学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院继续深化和丰富“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改革与建设的新局面,原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

1.继续探索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示范性建设,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七步循环法”。以六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范例,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修订和优化,体现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观和改革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学院进一步丰富了学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使人才培养由目标、途径、条件和保障共同构成的、完整的、相互联系支撑的系统。(1)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针对柳州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要求,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确定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规格。(2)方案确定了培养内容与途径。构建了基于大教育观的课程体系,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公共课和专业课,共同设计第一、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并共同实施。(3)方案提出了人才培养条件。打造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校企共建具有“五位一体”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具有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4)方案包含了管理机制与制度健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制度;构建学校内控与社会、企业和家长外控相结合的“三大监控系统”。

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七步循环法”。为落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程序更加科学化,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严格遵循“七步循环法”,用工作程序来保障工作质量。组建多元化团队,通过七个循环的步骤:社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和审核、人才培养保障条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反馈,全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了让每一个教师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和各环节的内容,了解所负责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贡献,我们还举行了全员“说专业”活动,让每一个教师学习并陈述人才培养方案。

2.实践探索课程体系“二维”模型

学院遵循“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并重”的原则,以大教育观为指导,在2009年初提出并在六个重点专业试点构建了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二维”课程体系模型。“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形式维度”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2010级所有专业系统设计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专业课、公共课、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职业技能大赛。不同的模块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教育合力。改变了过去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相互脱离、相互孤立的状况,整合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

3.搭建教师与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

面向学生开展全院性职业技能竞赛。为营造“人人参与技能竞赛,人人争做技能高手”的良好氛围,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学院2009年举办了职业技能竞赛。各个系部设计和承担了32个项目(专业技能27个项目,综合素质通用技能5个项目),初赛学生达6974人次。2010年,各个系部设计和承担了47个项目(其中,专业技能竞赛项目37项,通用技能竞赛项目10项)。2009-2010学年我院参加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各项赛事,共获得152项奖励,其中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自治区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79项。其中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院9名选手代表广西参加了3个项目的比赛,在“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技术”项目比赛中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勇夺全国冠军,这是广西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首次夺冠。

面向教师举行全体教师“说课”大赛。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结合起来,开展了学院第一届教师说课程大赛。全院共有600多人次参加说课初赛,各系部完成了全员说课,其中系领导参与14人次、团队负责人参与45人次,外聘教师参与49人次。决赛共有61人参加,评出一、二、三等奖37名,优秀奖24名。大赛具有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以研促赛、以赛促改、竞赛与协助并存的特点。通过大赛,传递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促进了教改成果进课堂;在教师之间营造了相互探讨的氛围,形成一批优秀的课程设计;探索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有效途径,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

4.全面铺开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

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是我院课酬分配和教师激励机制改革的一次尝试,是提高我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把教改成果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学生的重要举措。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在总结机电工程系和电子电气工程系两个试点系部的做法和经验上,在全院8个系部全面推行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有525个项目申报精品课和优质课,其中159项申报精品,366项申报优质课,涉及听课3000多人次。经过“三评一核”和公示,共有72项被评为精品课,272项被评为优质课,并依据精品课1.5,优质课1.2的课酬系数给老师发放了课酬补贴。

5. 稳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省、院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本学年,周文海负责的《汽车传动系统维修》课程被评为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熊文华负责的《高职语文》、蒋治宏负责的《电子线路与制作》、蒙以嫦负责的《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与制造》、马践负责的《童装设计》被评为2010年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共建成14门院级精品课程。艺术设计系取得了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学院所有系部均建设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6门,院级精品课程66门,网络课程数量达100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位列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6. 开展多阶段的顶岗实习改革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我们对顶岗实习进行了改革试验。首先,对顶岗实习实行课程化管理。各专业的顶岗实习要明晰以下内容:实习目标、实习内容(任务)、实习形式、考核要求等。其次,对顶岗实习进行系统化设计。顶岗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至少包括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顶岗实习,第二阶段是以巩固熟练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或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顶岗实习。第三,完善顶岗实习保障制度,制(修)订有关校企协议、指导教师职责、教学文件、安全与保险等制度。

5. 进一步改革公共课与选修课

与专业融合的公共课改革。为了改变过去“公共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定位不清、作用不明、目标泛化、课时不保”等状况,基于社会调研结果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了公共必修课的改革。公共基础部探索基本素质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一方面,坚持公共课服务社会需求,将企业最期待的职业素质、行为规范和基本能力等融入公共必修课的改革中并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坚持公共课服务于专业需求,将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部分分散在专业课中的职业素质教育部分进行整合,根据专业(群)的特点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模块或内容。

公共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汇同专业(群)共同设计,实质性地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明确了每门公共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作用和教学目标,形成了四大类别的公共必修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

“6+4”模式的选修课改革。选修学分由两部分构成,公共选修课部分不低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部分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上半年组织开设院级选修课79门,共213班次,选课学生15121人;2009下半年组织开设院级选修课90门,共212班次,选课学生10500人;2010年上半年选修课共计开设254个班,其中公共选修课158个,专业选修课96个;提供选修名额12028个,学生实际选修10631人次。

6.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

作为“二维”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由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与各系部共同进行。以素质教育实训基地下设的六大训练中心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核心能力训练为本位,有目的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了学院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

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作为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项目实践基地,就业与创业训练中心已经成为学院的一张品牌,成为了广西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工作的示范区。中心创设了“大学生创业驿站”,并成功举办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简历设计大赛、职业形象设计大赛、“我的新创业时代”创业故事征文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商务情境模拟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我院学子在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在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优秀选手奖。该中心的KAB创业俱乐部荣获“青年恒好”大学生慈善项目、优秀KAB创业俱乐部,成为了广西自治区“十佳社团”。

心理健康训练中心。举办了主题为“关注心灵 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的第六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主题为“拯救你的情绪,让心灵轻舞飞扬”的第七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主题为“突破交往障碍感受成长快乐”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并不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实践培训中心。举办了新生节之“学生会、学生社团招新”活动、主持人大赛活动、“歌唱祖国”新生歌咏比赛活动、新生辩论赛活动以及纪念“一二·九”爱国主义运动系列活动、首届“知识因传播而美丽”读书节活动、首届社团品牌活动策划大赛、“五·四”文化艺术之“创优评先”活动、2009年度“榜样的力量——寻找身边的榜样人物”活动、“十佳精品社团”评比活动等。

基础素质与能力训练中心。指导学生参加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各项赛事,共获得390多项奖励,其中国际性大赛第一名2项,第二名6项,第三名3项,全国一等奖20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41项,优胜奖2项;自治区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67项,优胜奖111项。其中在2010年WDC世界舞蹈大赛(贺州)亚洲巡回赛暨中国国际标准舞全国公开赛中,我部体育舞蹈教学团队指导的学生夺得2金6银3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数位列全区高校第一;在2009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院共217人获奖,其中两人获全国特等奖,是全区获奖最多的学校。

素质大讲堂。举办了近20场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的讲座,如“品韩柳之情谊,传文化之精髓”、“赏析柳宗元诗歌,提高文学鉴赏力”、“读《论语》,学做人”、“如何做个成功的职业人”、“法律在我身边”、“三言两语话人生”、“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强不息创佳绩——专访电子电气工程系梁奎”等。

创新教育训练中心。扩建了我院电子电气工程系的创新工作室,并指导我院学生参加“第四届中南地区港澳特区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中南地区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7. 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排课工作的科学化。为做好每学期近2千条,总课时为12万学时的排课任务,本年度对排课管理进行了改革,规范了排课工作的流程,利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计算机排课,并将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室、实训基地等)按一定比例给分配各系部,增加系部的排课自由度,以使排课更加个性化,教学资源利用更充分,排课更合理。

考务组织工作的规范化。本学年,修订了《监考员工作手册》,规范考试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每次重大考试均召开考务人员考前培训会,挑选培养了一批监考员队伍。除全院的常规科目考试外,认真组织2009年及2010年上半年的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和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其中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参加考生人数共达12330多人次,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参加考生人数共达8000多人次。各考试的考务工作组织安排周密,纪律严明,考场秩序良好。

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对学生的学籍信息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为学院的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发展预警服务。每学期做好各年级的学生报到注册工作。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各种学籍异动。严格毕业资格审核,2009-2010年已办理发放毕业证5660份,并组织2010届的毕业生进行网上图像校对,对3022份毕业证进行即时电子注册。

8.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大监控体系已经建成并有效运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与监控、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监控三大监控体系已经建成并有效运行,实现了以事先预防、过程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目标。在督导室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教务与实训管理处、学工处和招就处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系(部)积极参与,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强化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与考核,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通过开展在校生家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三方评价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活动,增强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试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自2009年3月份以来,我们试行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把学生吸纳到学院的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当中,共聘请学生信息员272名,目前在校信息员200名。学生信息员负责收集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各种教学动态信息,并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表和网上发邮件的形式向系部、教务处随时反映反馈,还协助完成学校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类教学质量检查活动。到目前为止,教学管理部门共收到信息员提供的各种信息近200多条,使各教学部门在排课、征订教材、改进教学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等方面得到了大量有效的信息,使我们能够针对部分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学生信息员制度也已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实现过程性监控的重要一环。

教学督导与行政督查实行一体化管理。把教学督导与行政督查统一归口于督导室进行管理,形成了工作合力,提高了管理效率。本学年度督导室共受理各类投诉18件,认定和处理工作事故10起,收集整理师生对学院及各职能部门的意见或建议200多条,发布各类督导、督查通报39次,表扬授课优秀教师34人次,批评各种不良现象36次,督察督办事项59项。通过对教学工作和行政工作的督查督办,有效地督促了各部门人员对师生提出的合理化意见或建议进行整改,对因客观条件所限一时不能满足师生要求的意见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增强了各部门人员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意识,强化了督查监管力度,保障了学院教学工作秩序的稳定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专兼师资队伍建设

为顺利推进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双师结构”队伍建设工程和“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打造了“系部领导班子有老总”、“专业带头人团队有总工”、“骨干教师队伍有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有效地发挥了企业实践专家在人才培养各个不同层面的作用。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全体教师教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及各项重大建设成果的获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学院通过完善有关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管理制度,鼓励专业教师走向企业、走进工厂,明确实践(挂职)锻炼期间的要求和待遇,加强了计划管理、过程监控和效果检查。一年来,全院8个教学部门共有42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累计367周。

校本培训围绕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专家讲座、校本培训、专题论坛、小型研讨和沙龙等形式,开展校本学习与培训。2009年先后邀请了徐朔、戴士弘等知名职业教育专家进校,针对教师职教能力测评与课程改革专项培训、“行动导向教学法”等专题开展专题讲座;同时举办如何说课、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等培训近10场,小型研讨会几十场。

国内培训。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院共有教师97人次外出参加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各种专业技能等各类短期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占专业教师总数的23.5%以上。

国外培训。出国考察学习的教师人数不断增多,本学年全院共派出54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别到德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培训机构、著名企业分别进行为期2周至一年的进修学习。

2.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本学年,6名教师晋升为教授(研究员),21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目前,我院正高职称有13人,副高职称达到141人,工科类专业教师队伍中共有技师、高级技师52人,师资的职称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0年共有36位教师入选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人才库。

3.加强了对教学团队的建设管理

2009年,学院全面开展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确定43名院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推荐的数控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以任务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强化专兼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共三个教学团队成为2010年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至此,学院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增至8个。

学院制订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考评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规定了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确定为系列化工作项目,并明确提出团队各专兼职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承担的任务,各自带着任务参与工作。企业人员从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的角度对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要求,并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专任教师则从育人的角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4. 建立了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

建立了鼓励“老总”、“总工”、“能工巧匠”参加学院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弹性管理,即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为他们在学院的工作提供方便和支持;实施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和成就激励等措施,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营造一种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邀请兼职教师共同参加团队建设活动,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以便有效地参与育人工作,使他们在享受成功“企业人”的同时,体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自豪。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训条件建设,按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所确立的实验实训实习项目,采用多种途径建设实训基地。学院建设了一批具有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五位一体”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了一批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生产实训以及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实训条件建设成效显著。

1. 逐步完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措施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在建设过程中认真执行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系部、学院、教育局三级论证程序,并且制订完善了大宗设备(物质)的申报、采购管理制度,避免重复采购、盲目采购、超性能要求采购等现象;在实训基地的使用过程中,系部设置了专业教研室、生产部(车间)、研究所(技术中心)三个机构作为基地使用管理部门,三个机构由系部统一管理,对校内外教学和生产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系统地配置,协调教学、生产与技术服务的关系,同时接受院系两级的监控。为了确保基地的建设与使用效果,建立基地内部、外部绩效考核机制,每个学期对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考核。

2.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大幅度改善

2009年以来,学院进一步加大了对校内实训教学条件的建设,学院所有校内实训基地的总建筑面积达到71694平方米。在2009年建成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后,校内实训基地数量达到16个。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学院新建实验实训室33间,改扩建实验实训室28间,实验实训室总数达168个。总工位数达7324个,能够开展2200多项实验实训项目的教学。

2009年,新增教学仪器值4300多万元,现有总值达10545万元;2009年,新增设备2612台套,现有实训基地设备数达7991台套。其中大型设备(大于或等于5万元)218台套,新增77台套。

3.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效果有所提高

在加大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的同时,学院继续坚持着校企合作办学的原则,不断深化与企业的交流,使更多的企业认可我们,并积极参与到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来。学院现有校外实训基地156个,合作企业178家,这些校外基地及合作企业已经覆盖我院所有专业,而且每一个企业都切实地参与到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来,此外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与学院交流,希望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

2009年以来,合作企业接收学院的顶岗实习学生3547人;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1027人。同样,学院也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服务。经统计,学院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收入300多万元,为企业培训员工3000多人次。正是由于有了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越来越认可我们的毕业生,认可我们的学院,从而不断加大对学院的各种投入,经统计,各合作企业直接对学院支持的设备总值达到1847.40万元。

4. 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引进“5S”管理

学院充分依托柳州知名企业,如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采埃孚有限公司、柳州柳新汽车冲压件有限公司等,聘请管理专家到基地开展“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活动,推进了基地内涵建设。此外,学院还注重实训基地文化建设,按照职业活动场所要求来建设基地,场地设计布局体现职业性和真实性,设置实训教学及生产区域,规范标识各功能区名称,完善实训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为营造出实训基地的职业氛围和文化氛围,在实验实训室内张贴专业发展历史图文资料、设置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或全国著名“能工巧匠”宣传栏等,让学生在基地得到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方面的熏陶。

5. 以学生为本,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安全工作

为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安全,提高实践教学的有序管理,2010年学院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安全检查。成立院系两级安全工作组,由院领导牵头,邀请企业业务人员,与实践基地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共同组成检查小组,落实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安全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标志、安全教育等。经过各教学系部的排查整改,共消除安全隐患50多处。

(四)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

1.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水平稳步提高

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中,将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2009年,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343篇;院级教改项目立项88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2项,其中重点资助项目3项,入选项目和获重点资助项目均居广西高职院校之首。2010年,启动了第三批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并从39项候选项目进行网络评审和现场评议,推荐“基于教学——就业综合数据库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优化的探索与实践”等25个教改研究项目申报2010和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

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零的突破

形成了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教学成果奖的金字塔。2009年,院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15项,在我院6个项目获得200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的基础上,推荐《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高职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创新和实践》两项教学成果申报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最终《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项目在全国的1800多的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四个获奖项目之一,在我院历史上第一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组织了学院第七届教学成果推荐评比。经各部门初评与推荐、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 “数控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国家示范建设项目”等28项成果获第七届(2010年)院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9项。丰硕的教学成果表明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已经蔚然成风,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社会服务与对口支援

1. 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创新“一点渗透,多方推进”服务模式 “一点”,就是通过对企业在一点上的服务,极力打造学院良好的服务形象,使得企业建立接受学院服务的信心。在此前提下,开始逐渐向企业这“一点”上的纵横方面进行“渗透”,从而达到为企业提供“多方推进”的整体服务目的。学院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钢集团广西铁合金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行该模式。

创新“企业托管”服务模式该模式即企业委托院校管理企业中的某一或某几个机构,利用院校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企业在某一或某几个独立管理单元上的人力资源不足,员工的稳定性不高,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学院与柳州市商泰公司合作的托管生产运行效果良好。

创新“技师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技师专家库、技师网站、技师专家生产现场技术“诊治”、技师继续教育和晋升培训等内容。技师平台突出现场服务特色,集中校企人力资源筹建技师专家资源库,建立技师继续教育网站,开展“现场培训”,以解决实际生产现场的技术和工艺问题为主要途径提升技师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合作共赢,服务成效显著

我们主动融入区域产业,以企业密切合作,在培训、鉴定、技术、生产等方面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成效显著。

培训服务方面:学院建立了培训基地,增设了鉴定机构和鉴定工种,为社会人员和职业院校提供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及其他非学历培训;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50多家企业建立培训关系,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本学年,各类培训超过2500人次,培训效果良好,深受社会和企业欢迎。

技术服务方面:在技术攻关、生产技术、技术外包、技术研发方面共为企业完成了技术服务项目,获得技术专利,也吸收学生参与技术服务工作,为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现场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生产服务方面:本学年,学院共为42个企业提供过生产服务,共生产零部件近50万件,获得生产利润约250万元。

3. 成为柳州市重要的考试点

本学年,学院承接多次校外各单位各类社会考试的考务及监考工作,分别有柳州市人事考试中心、柳州市招生考试院、柳州财政局、柳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处等单位到我院进行各类社会考试共计12次,参加考生共计20000多人次,我们的考试考务及监考工作组织有力,秩序井然,得到了主办考试单位和考生的高度好评,学院也成为柳州市重要的社会考试点。

4. 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继续向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江县中等专业职业学校等职业院校提供对口支援服务,通过派出有经验的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受援校讲座指导、义务支教、接纳受援院校管理干部、骨干教师进修及挂职锻炼、接纳受援学院学生来院实训等形式,对受援院校提供了有效地支持。本学年,共为受援院校提供师资350多人次、学生450多人次、举行专题讲座20多场。

5. 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本学年,学院与区内外20多所院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或是走出去,或是请进来,就高职评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二、反思

成绩予以肯定,我们围绕全面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问题必须总结,我们只有正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研究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危机感的不足。过去的五年,学院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示范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成绩面前,我们出现了沾沾自喜的情绪,出现了自满的心态,出现了“歇一歇”的想法。但是,人口结构变化而引起的适龄学生的减少,教育体制改革而引起的教育竞争的加剧,经济社会巨变而导致的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应是我们长期的心态,在逆境中增强竞争力是我们必经之路。

2. 理念的全面落实。虽然我们已经开展了很多内外结合的多层次培训,但还有部分教职工还没有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没有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到工作中、教学中,存在着“说的”和“做的”不一致的现象,对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持观望的态度,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易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象、专业、实训基地、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改革和实践没能实现与改革需要同步。

3校企合作的管理。近些年来,学院打开校门,走进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得到整合,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新的景象。对于校企合作,在研究上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政府上还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在学校内配套的组织机制建设滞后,在实践上因自身的实力有很多是“试一试”的做法。

4. 教改进课堂。学院各专业初步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拥有了一批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制订了课程标准和课程整体设计。但从整体上看,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还不足,还需要在探索中实践,专业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凝炼,如何建设使教改成果落实到课堂的机制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5. 教师的能力。目前,我院教师在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瓶颈,其中,专业能力不足表现为:教师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的能力不强,没能站在前沿来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专业能力缺乏企业真实项目的检验,整体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不足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实践落实,课程整体设计能力欠缺,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掌握不够,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等。

6. 基地的利用。近年来,学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但是不少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率偏低,开放性不够,没能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作用。一些实训基地与教学不配套,急需进行改造和进一步开发,实训基地在技术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些实训基地过分强调生产功能,对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不够重视,实训基地在课时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7. 制度的执行。随着我院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程度的深入,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我们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急需修订、完善,急需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研究、解决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与改革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

8. 专业的结构。目前,学院普遍对优化专业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专业发展的调研、规划和论证不够,新增和撤销专业有着较大的随意性,专业结构存在着专业(方向)数量过多,各教学系部之间的专业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三、2010-2011学年教学工作的重点

学院的教学工作重点是巩固与发展国家示范建设成果,扎实推进“后示范”建设,继续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运行机制。以教师与学生为中心,扎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将教改成果落实到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在教改中受益。

1. 观念的转变。务实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倡导行动学习。改变评价标准,从“听其言”变为“观其行”,促进教职工把观点转变落实到行动,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落实到管理服务细节。营造学习氛围,促进“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风气的形成,促进教职工从本职工作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学习,主动更新观点,主动改变行为。

2. 专业结构调整。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预测社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需求趋势,预测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和流向,客观分析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紧紧围绕柳州汽车产业优势背景来寻找与专业发展的契合点。对学院现有专业进行深入分析调研,分层分类客观分析学院现有专业的优势与劣势,找到提升专业竞争力的路径,并理清系部之间专业分工与合作。明确学院“十二五”专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路径,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专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专业实力的战略升级。把专业总数稳定在30-35之间,分步转型或淘汰一批与地方产业关联度低且无发展前景的专业,集中力量改革发展与地方产业关联度高且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把3-5个专业建成全国知名的品牌专业。

3. 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的课程化管理。增强技术服务能力,从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试点探索,努力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机制。

4. 培养模式落实到各教学环节。持续推进“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专业规划工作,规范专业管理,制订学院和系部两级“十二五”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扎实推进“二维”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施,在继续做好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多部门联合集中设计好第二课堂;分批分步推进课程标准建设,先做好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标准;继续推广行动导向教学。

5. 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展两项比赛。全面启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稳步改革与推进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使这两项竞赛成为学院的品牌赛事。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完善大赛方案和标准,整合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说课、课堂授课和教学资源五个与教师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的内容,分系部初赛和学院决赛,设立个人赛和团体赛,设单项奖和综合奖。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要做好全面的组织和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竞赛项目的含金量,使竞赛真正成为试金石。目标是要把教学能力大赛和职业技能竞赛做成展示教师和学生才华的平台。

6. 重点开展实训基地管理改革。以科学规划与设计实践教学基地为龙头,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率,逐步试行开放实训室管理。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在更多的实训室进行试点推广,并力争制订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合理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

7. 继续做好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工作。总结前期试点和推广的经验,调整工作方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程序和标准,加强评审队伍的学习交流,形成一支合格的评审队伍,提高教师参与本项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真正成为促进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8.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改变过去由学院来组织学习的状况,把学习的单位放在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为基本的研究学习单位,加强团队内部的学习交流。

9.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以简化程序、提高效果为目标,改革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审查教学管理制度,深入调研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剔除对提高教学质量作用不大的教学管理环节,简化并明晰教学管理流程,减少教职员工的负担。

相关信息